潮新闻客户端 史济荣
我喜欢旅游,但不喜欢写游记。那年趁女儿去法国做访问学者之便,我和妻跟着去欧洲游历了23天,一路感慨良多,可回来我只写过《加莱,我来了》一文就搁笔了。然而有些事情总是萦怀在脑际,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冲淡,时刻提醒我再记一笔。
法国的韦尔农小镇,本来没有纳入我们的旅行攻略,只因女儿在网站预订的旅店无法接待我这个特殊的客人,网站安排我们去邻近的另一家旅馆,于是我们又打车前往。那旅馆在韦尔农的镇中心,外表古朴,内部温馨,低调中显得高端,且不加价,让我们有意外之喜。
【资料图】
懂行的人都说,法国最美的景色不在巴黎,而在乡镇。此话确实不假。第二天当我们走出旅馆,就被扑面而来的美景惊艳到了。韦尔农小镇宁静、雅致,整洁、唯美,漫步其间,让人无比惬意。
首先,到处是古老的建筑,尖尖的屋顶,斑斓的墙面,衬托出小镇的雄浑和沧桑。其次,各种鲜花争奇斗艳,竞相开放,为老房子赋予了生命和活力。我嗜古,且是花痴,这样的鲜花古镇太配我胃口了,我成了一只掉进米桶的小老鼠!
我们忘情地穿梭在街巷里,变换角度拍摄着照片。往前,看到了一条宽阔的河流,岸边停泊着几艘大型船舶。女儿惊喜地说,原来韦尔农就在塞纳河边,难怪这么漂亮。
前面有一座跨越塞纳河的大桥,我们顺着桥梁到了对岸,漫无目的地游玩着。根据导游图介绍,女儿知道这里应该有家博物馆,但不知往哪里走,想找人问问,但欧洲乡村总是人影罕见。
请输入图片描述
我们运气真好,恰在此时,有位法国大爷走来了。他看上去70来岁的样子(后来才知道已80多了),白衬衣配西裤,干净利索,头发已经谢顶,但身体结实,精神饱满。女儿向老先生问路,他说博物馆在吉维尼,并告诉我们该怎样过去。
吉维尼是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的故乡,也是旅游热门地,女儿本来就打算去那儿的,于是谢过老人,准备出发。老人并没有离去,稍过片刻,他说可不可以让他开车送我们过去。他大概看到我这个坐在轮椅上的人行动不便,外孙也是个4岁小孩,便伸出了援手。
这真太好了,我们遇到了热心人。老人的车子就在路边,那是一辆宝马车,与国内见到的一样。我熟练地挪上副驾位,妻子、女儿和外孙正好坐满后排,轮椅放在后备厢,满满的一车。
车子里一尘不染,非常整洁。看得出老人是个审慎、严谨又爱清洁的人,并不很爱说话,但我们有很多感激,也有很多事想了解。攀谈中得知,老先生早已退休,之前是个公证员。
说着说着,我们与老人之间拉近了感情距离,因为出现三个惊喜:一是他的家就在我们旅馆边上,仅一街之隔;二是他的小女婿来自中国青岛,所以他对中国人格外亲近;三是茫茫人海,法国乡下一隅,能够相遇本身就是难得的缘分。
约半小时后目的地到了。因为我们要游玩很久,老先生等不及先走了,告诉我们回去可乘公交车也可打车,临走给了女儿一张名片,叫她过三小时打电话过去,大概怕我们遇到困难,他可设法帮助。
吉维尼更是著名的鲜花小镇(实际是个村),跻身法国最美小镇之列,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很多,明显比韦尔农热闹。我们徜徉在花海里,穿梭于花拱中,惊艳于花墙前。我们在石砌路上踌躇,在老教堂前留影,也去博物馆参观印象派油画,虽然我们欣赏不了那些世界名画,但不妨碍小外孙在专门画墙上留下涂鸦作品。
请输入图片描述
午饭过后,与老先生约定的时间到了,女儿准时打电话报了平安。老先生说,邀请我们明天下午去他家吃饭前甜点。我们于意料之外又深感欣喜,盛情难却,便欣然答应了。
到吉维尼必看莫奈花园。吉维尼名声如此响亮,除了自然因素,更因为莫奈在此开创了印象画派,使此地成为闻名遐迩的艺术天堂。
1883年莫奈乘火车经过,被这里的宁静和优美所吸引,决定在此定居,直至1926年逝世。如今莫奈故居里陈列着他当年的生活起居和大量画作,而更有名的是屋前的花园。
莫奈有两大爱好:绘画和养花。他把卖画的钱全部投入到花园中,而花园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无穷灵感。他专门从日本地等引进了4000多种花卉,聘请5个花匠来护理,自己除了绘画也总是沉浸在花草中,在他的精心打理下,这里成了全球著名的私家花园之一。
请输入图片描述
因坐轮椅之故,我进不了故居,就直接来到了花园。展现在我前面的是个长方形大花园,占地达1公顷,名花异卉缤纷开放,璀璨夺目。我四处转悠,深深陶醉其中,恨不能把所有奇景摄入眼中。
花园外还有一个水园。平常游客跨越专用木桥就能进入,可是我的轮椅过不去。既来此地,我不想错过美景,于是女儿请来管理人员,特地打开侧门,我们从便道进入,尽情地游览了个遍。水园中间有个人工湖,种满了睡莲,岸边种满了垂柳和竹林,树木参天,曲径通幽,几座绿色小桥跨于如镜的池水上,有东方园林的情趣。水园中的桥和睡莲,成了莫奈作品中常见的主题。
刚结束在吉维尼的美好时光,收到了老先生打来的电话,邀请我们明天晚上共进晚餐。既然已答应了饭前甜点,我们自然也没理由拒绝晚餐。可为什么第一次不提吃晚餐的事呢,女儿解释说,法国人往往会分两次邀请,一是比较严谨,二是出于礼节,显得郑重其事。原来这样,老人家的友好、热情真让人感动。
次日早上,女儿在网上预约的温州籍司机小谢准时来到旅馆门口,带我们去卢昂及周边的几个著名景点逛了一天,因惦记着与老先生的约定,我们于傍晚前赶了回来。我们没从国内带去礼物,空手上门总归不妥,商量的结果,简单点,就买一束鲜花吧。
提前5分钟,我们来到旅馆大堂等候老先生。没想到他早已到了,在旁边的休息室坐着,见我们下楼,便走了过来,同来的还有他的女婿——青岛人小戴。小戴帅气、俊朗,也非常热情,在这里与同胞相见,亲情感油然而生。
招呼、握手,小戴推着我出了门。他们家真的很近,转个身就到了。
先来介绍老先生的住宅。这是一座临街的宅院,大门是简单的栅栏形,进入有个长方形花园,目测长11米、深8米的样子,也种着各色花卉,正屋是一幢三层洋楼,屋后也有个花园,望过去能看到遮阳伞和桌椅等物,我们没来得及过去。底层分三间,中间很窄,只相当于一个过道,右边是客厅,左边是餐厅,餐厅后是厨房,卧室在二楼,三楼的一半是不封闭的天台。总的说来,这是个法国中产阶层的家庭,不算特别富裕,但绝不简陋。
请输入图片描述
再来介绍家庭成员。除了老先生和小戴,戴夫人在门口迎候,并一起把我的轮椅抬上台阶。戴夫人身材高挑,五官端正,脸形棱角分明,是标准的法国美人。老太太在客厅门口迎接我们。老太太头发花白,身形略显佝偻,身上还挂着管子(后来女儿告诉我那是与呼吸机相连接的,以增加氧气的吸入)。相较之下,太太比先生要衰老一些,小戴说岳父已经80多了,此时才觉得此言不虚。看得出老太太年轻时也是个大美人,且开朗又健谈。戴夫人外形上更多地继承了母亲的基因,性格上则带着父亲的影子。
我们被让进客厅就座。老先生从壁橱里拿出一瓶香槟酒,打开,倒入高脚玻璃杯中,递给我们每人一杯。我尝一尝,带着甜味,好喝,是低度酒,只因我酒量太小,不敢一口而干。之后送上的就是“饭前甜点”,是两种点心,一种形状像国内的春卷,一种像棱形状的薯片,都须蘸着奶酪或果酱来吃,蛮好吃的。
因语言的障碍,主要由我女儿与老先生、太太聊天,女儿间或给我们翻译几句,我们才附和一下。小戴和夫人在准备晚餐,有时也过来说几句话。过一会,小戴12岁的女儿回来了,小戴两口子都长得好看,这混血小姑娘就更漂亮了,美得像图画一样。按照法国人的礼节,小姑娘向我们行贴面礼,一个个亲切地贴一下脸,之后她面带微笑静静地坐着,斯文而优雅。
请输入图片描述
晚餐时间到了,我们进入餐厅。
餐厅四周墙壁上挂着油画,也摆着壁橱等,布置很精致,中间放着一张长方形餐桌,很大。座位由戴夫人安排,主要从语言交流方便考虑。我因说过几句英语,被安排在老太太的旁边。老太太年轻时在法国教英语,在美国教法语,英语和法语都非常精通,可我只会说“三克油,回来买醋”之类简单会话,当老太太飙出一段英语,我哪里听得懂,幸好有小戴和女儿来圆场。
餐桌上不像中餐那样先放着些冷盘,几乎是空的,却放了好多刀、叉之类的餐具,玻璃杯就有三只,分别装红酒、饮料和水,加上没喝完的香槟酒,我前面共有四只。
戴夫人是今天的大厨。第一道菜送上来了,类似中国的三鲜,但又完全不同,舀入各自的盘子中,我尝一尝,味道怪怪的。女儿提醒我们,要吃完才会上第二道。不一会,戴夫人把空盘和餐具收走,又送上第二道菜,是鸡肉,味道不错。接着第三道、第四道菜。每一道菜吃完,所用的盘子、刀叉都会换新的。六七道菜后,送上主食奶油面包。虽然不像国内那样几十盘菜的豪华阵容,但吃得非常饱。小戴说,本来还有牛肉等几道菜,怕我们吃不习惯没有上,其实我们已吃不下了。
中间还有个小插曲,我们问小外孙好不好吃,外孙太小了,不懂礼节,他大声说“不好吃、不好吃”,弄得我们很尴尬。小戴却笑着说,“没事没事,反正他们听不懂。”别的时候小戴也跟我们用中文说些事情,使我们心领神会,他们却听不懂。毕竟是中国同胞,处处照料着我们。
考虑到先生太太年事已高,需早点休息,吃完饭我们就告辞了。他们全家热情地送我们到门口,结束了这次愉快的访问。
国内我也很少登门作客,这次机缘巧合,竟去异国他乡作了一回客,这是我人生中绝无仅有的事,非常难得。回国后我们再没与老先生联系,与小戴也失去了音讯,只有心里默念热情善良的一家人健康如意。然后这次的经历,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,珍而藏之,时时回味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标签: